澳门新莆京app9817-官网下载-App Store

云南省电子工业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2-12-27


    云南省电子工业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电子所”)是我省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调研发现,近年来电子所在走向市场过程中遇到了产业化进程慢、创新与创利矛盾突出、现代企业治理模式转型难的多重困境,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亟待拓展新发展赛道,强化改革,用好政策,多管齐下破解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电子所是电子工业领域的科研领头羊

作为全省唯一的电子类研究所,2000年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多年来在电子工业领域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科研及成果转化方面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电子所是我省电子工业领域的重要科研力量

电子所历经多轮改革,始终坚持“科技立所、创新强所”发展理念不动摇,努力打造我省电子工业技术人才队伍。全所职工38人,科技人员占比达74%,其中“省突”“省贴”各1人,省级创新型人才2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2人,多项成果获省、市、区级科技成果奖,拥有武器装备三级保密资质、云南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资信证等多项专业资质,是我省电子工业领域一支不可或缺的科研力量。

(二)电子所是我省转制院所自立自强的典范

电子所面向经济主战场,深耕钻研,成为全省为数不多、能够独立生存、发展有所突破的几家转制院所之一。转制前,电子所在数据接收、智能监测、红外安防等细分领域开展了一批技术研究,集聚了一批科研人才,具备自主开发生产电子产品及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能力。转制后,电子所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在现代农业设备研制、军民融合产品开发、数字化工业电子产品设计、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研发等方面,构建了功能完备、应用广泛的研发平台和较具特色的产品供给体系,对我省电网和烟草行业创新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电子所是我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探索者

转制后的电子所,2018年转隶云投集团。在省国资委和集团领导下,2021年底由全民所有制企业转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企业治理结构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更加突出了现代企业管理特色和创新特色,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电子所发展困境

(一)创新与创利协调发展的困境

转制初期的电子所规模小、资本金少,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把主要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投入小、周期短、利润大的项目,弱化了行业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失衡、科研装备老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陷入“创新与创利”的两难境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法保持在行业专业技术领域中的传统优势,产品技术指标突破困难,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面临逐渐演变为一般性企业的境况。

(二)市场化发展能力不足的困境

电子所在转制前以应用研究为主,重在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转制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对市场预判能力不足,资产管理、市场运营统筹考虑不周,产业化发展举步维艰。未能用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用足国企改革的政策红利,再投资和融资能力弱,难以形成产能优势和规模效应,被迫走上多品种、小规模、低质量的发展道路。

(三)科研模式与治理模式转变的困境

电子所虽已完成公司制改革,但管理上仍然“穿新鞋、走老路”。长期依赖政府投入搞科研、成果与市场对接不紧密、创新模式松散,与现代科技型企业规范化、制度化的创新与竞争文化存在明显差异,内部运行机制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在推进现代科技型企业治理模式转型中面临巨大挑战。

三、电子所创新发展的战略构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电子所要发展,亟待超前谋划中长期战略,加快推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向新型研发机构和现代院所迈进,科技上大发力、人才上夯根基、市场上谋发展、质量上求突破、改革上下功夫,对培育我省电子工业新优势做出应有贡献。

(一)坚持“科技立所”,提升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能力

主动服务和融入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大局,强化重大研发导向,在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进程中站稳脚跟。一是深耕物联网电子信息领域,走“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之路。聚焦主责主业,进行战略性坚守,瞄准成长为云南省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物联网行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目标,发挥在产业链创新链中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云南省创新联合体组建,面向行业、面向市场开展共性技术、工程化应用等研发与服务。二是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争取通过3—5年时间成为“小灯塔”企业。三是盘活现有创新资源,搭建先进实用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测试、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挖掘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为我省相关行业领域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促进产学研用合作提供关键支撑。

(二)坚持“人才筑所”,实现人才集聚、激发创新活力

主动服务和融入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推进人才引、育、用一体发展,筑牢新型研发机构人才根基。用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依托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引进创新人才。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重视科教融汇、悉心育才,推进实训基地、定向培养、互聘专家等校企合作,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计划,结合发展战略和经营情况,优化配置管理、产业、科研、技能等类型人才资源。探索实行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制定以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的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按照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调节实验设计与开发、科研辅助等不同岗位人员收入分配。

(三)坚持“市场兴所”,提升产品竞争与市场营销能力

主动服务和融入产业强省建设,不断提升转移转化能力,提高新型研发机构的市场化运营和造血本领,突破发展“天花板”。一是打破“小而全”的产品制造体系,淘汰市场需求不足、经营效益不佳的产品,瞄准我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做好产品储备,做大产能储备,做精优势单品,培育核心产品市场竞争力。着力优化企业在精准农业、食品溯源、环境监测、物流等领域的资源配置,集中力量研发我省产业急需的重大创新产品,抢占智慧湖泊、智慧农业、生态廊道、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新兴市场。二是用好军品生产相关资质,发挥物联网、信息化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特长,做大信息化高端军用产品规模,拉动相关产业上下游深度融合,培育军民融合市场竞争新优势。三是积极探索物联网商业新模式,打造“懂市场懂技术”的营销团队,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用好电子所成立50周年契机,举办物联网传感器、嵌入式软件和云端数据平台等领域的专业论坛,提升品牌知名度。

(四)坚持“质量固所”,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益

主动服务和融入质量强省建设,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夯实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做好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国家军用标准复审工作,积极申请装备承制单位资格,争取取得武器装备生产证书,为持续开展军品研发与生产提供保障。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增加无形资产价值,提高专利产品市场份额。一体化推进研发创新、专利布局、标准研制、设备升级、技能更新,适度超前部署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平台,探索推行产品质量担保制度,全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高端产品、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打造品牌文化。依托云投集团世界500强企业的品牌优势,加快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创建。

(五)坚持“改革强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主动服务和融入我省国企改革行动,找准体制机制创新切入点,塑造新型研发机构的新动能新优势。一是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内部组织结构。按照物联网公司架构进行管理体系调整,引入现代科技型企业管理团队,提升经营管理能力。从资产、技术等方面着手,在成本结构、战略安排、用户需要、融资能力方面进行积累,解决股权和事权分离问题,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二是积极探索新时代国企改革新路径。加快构建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引入多方战略合作伙伴,实现股权多元化,增强资本实力。拓展院所功能、创新科研模式,推动企业向“功能强、组织新、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转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股份制改造,实施股权激励,重塑员工身份,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塑造电子所发展新优势新动能的建议

作为国有科技型企业,电子所具有科研基础底蕴深、现代企业体制机制活的双重优势。在政策引导支持下,中短期具备建设成为我省标杆型新型研发机构的条件,建议将电子所打造成为我省制造业关键时候用得着、困难时候能出手的重要科技力量。

一是支持建设面向产业行业的科研服务平台。盘活电子所现有检验检测资源,建立面向产业行业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电子所打造技术熟化中心、中试基地,构建形成从团队科技创新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式孵化平台。

二是给予人才培引方面的政策倾斜。支持电子所在其科研优势领域引进紧缺科技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将电子所专业领域技术人才纳入我省知识更新工程项目计划,提升新技术研发和储备能力。支持电子所与高校联合开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和科研团队建设,为我省产业发展输送人才。

三是支持承担我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其积极参与创新联合体组建,紧紧围绕电子信息、大数据、军民融合等细分行业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我省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能源、高端制造业做出应有贡献。

四是支持改革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对电子所培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给予集中服务和重点扶持,鼓励打造电子工业领域研发集团。支持电子所在高端紧缺科技人才“多点执业”和创新创业、科研稳定支持、人才(团队)持股、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方面开展政策先行先试。


(本文完成于2022年12月12日)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关闭 】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