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指出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机遇。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由民营企业贡献,高新技术企业中80%以上是民营企业。昆明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集特种工业泵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民营企业,成立20多年来,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从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跨越,成为国内领先的特种工业泵系统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财政科技发挥“小资金”撬动“大资源”的作用,给予多维度、分类化、持续性的支持,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科研项目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嘉和科技起步期、转型期等重要发展阶段,科研项目有力支撑了其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和新产品研发任务,推动企业发展提速增效。通过“云南省技术创新暨产业发展专项”、“科技富民强县”等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企业突破了重大装备技术,开发了节能型耐腐蚀磨蚀化工泵、耐腐蚀磨蚀磷酸泵、石油化工流程泵等系列产品,尤其在2013年第一次转型涉足石油化工用泵领域后五年时间,就成为中石油、中石化甲级供应商。截至目前,嘉和科技研发、生产、销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多个系列、1000多个规格产品,12个产品系列获国家和省重点新产品荣誉称号,获专利8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2项,多项产品实现“以国代进”,已成为全国硫磷化工装置用泵品牌第一,石油化工泵前三的特种工业泵提供商。
二、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持续迭代升级
从无到有,从一个部门到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化运作,从立足企业自身需求到面向行业提供科研服务,嘉和科技科研创新平台在建设发展中实现迭代升级。依托2008年创新型试点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专项,引导企业建设完善内部研发平台,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科研基础条件设施。2011到2014年间,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与昆明理工大学共建云南省特种工业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面向行业提供特种泵综合性服务的工程技术平台。2022年,获得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培育政策支持,成立云南流体规划研究院,植入“高效节能”“智能化”因素,发挥现代化、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运行制度优势,助力流体装备技术和服务持续升级。
三、科技普惠性政策助力企业梯次成长
自2009年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来,嘉和科技持续获得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周期性补助,并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2015年省科技计划改革后,享受政策改革红利,连续多年获得研发经费投入补助。经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普惠性政策扶持,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企业也通过走科技创新之路实现梯次成长和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嘉和科技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云南省创新型企业、云南省绿色工厂、云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云南省民营百强企业等多项殊荣。
四、科技金融加持企业借力资本实现转型
通过上市补助、科技保险补助等科技金融政策手段,助力企业上市融资,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嘉和科技在201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5年新三板成功挂牌时,分别获得两次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专项补助。股改时,正值硫磷化工、有色冶炼行业产能过剩期,公司在规范内部治理结构的同时,抢抓机遇,打入石油化工、煤化工领域,并凭借过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快速占领市场。上市后,企业通过并购进入节能服务领域,由此提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以做中国最优秀的特泵提供商为业务主体,工业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和工业节能整体解决方案为两翼,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服务、工业节能三大核心业务板块。
五、科技人才培引助推开放式发展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嘉和科技能成为行业领域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与其引育并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分不开。成立至今,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整合行业内领先科技人才及团队为其所用。与中科院、中国钢研集团、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门子等高校院所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和平台共建,借力外部资源历练和培养了企业技术人才团队。先后获批成立“王一德院士工作站”、“云南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中国(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近5年来首个获批“云南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民营企业。先后引进了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外国专家,获得省科技人才与平台计划—外国人才引进专项经费支持。开放式的人才培引思路,助推企业实现开放式创新和发展。公司产品不仅领先国内市场,还畅销海外,与非洲、南美洲、亚洲、南亚、东南亚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往来。
嘉和科技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在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对广大民营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提供了借鉴,也为政府部门优化创新环境,引导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有关建议如下:
第一,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牵头、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机会。多年来,民营企业充分享受了普惠性科技政策,但在凝练和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方面还有待加强。建议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省重大科技项目。完善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的各类新型项目遴选组织模式。给予民营企业更多创新话语权,在科技计划规划制定、产业技术路线绘制、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凝练、指南编制等工作中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和建议。引导支持有能力开展原始创新的民营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企业联合专项。
第二,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我省科技创新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支持行业龙头民营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三,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通过公开竞争、定向择优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牵头、参与到云南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和建设中,推动平台向新型研发机构升级,对外开放和共享创新资源,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强化产业孵化功能,发挥行业引领示范作用。支持依托民营企业建设的运营绩效好、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转建省技术创新中心。
第四,深度拓展科技金融政策支持民营企业。针对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长期性资金供给不足等问题,建议落实好《促进科技型企业融资12条措施》,加快推动成立云南省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基金,长周期支持民营企业在内的创新主体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总结楚雄高新区创新指数贷经验,探索在重点产业园区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引导各类金融投资机构以“创新积分贷”对企业增信支持,完善评价指标并拓展评价结果应用场景。
第五,支持新经济民营企业培引。据2020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榜单显示,民营企业上榜数量超过总数的85%,民营企业已成为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建议结合发展新经济大力培引“新物种”民营企业,立足企业成长全周期特点,打造“哪吒”、“瞪羚”、“独角兽”非线性企业梯队培育体系,通过建立培育库、独角兽生态岛、引导社会资本加持、发布应用场景需求和供给清单等方式,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民营企业。
(本文完成于2022年12月8日)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