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国家唯一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在发展绿色产业、实施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发展机制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建议普洱推进试验示范区建设由“试验”迈向“示范”,为我省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一、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普洱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环境省内一流
普洱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74.5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5倍。近十年来,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了1.82万亩。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个,4个县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市,入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研究(TEEB)示范市、国家“无废城市”,推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湿地面积全省第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位居全省之首。
(二)绿色产业发展壮大
普洱是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形成了以“绿色能源+特色农业+现代林业+生物医药+康养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价值达7230亿元,绿色GDP占比达到96.6%。电力总装机占全省的8.77%,绿色能源装机占比100%,建有糯扎渡等大型水电站5座、风电场2座、光伏电站1座,电力产值突破百亿元,是西电东送主要地区之一。中国有机茶认证数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发布普洱茶十项标准,普洱茶与咖啡共同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建成全省第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景谷林产工业园区入选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国家首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三)绿色低碳领跑全省
普洱在全国率先编制绿色经济考评体系,率先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考评机制,率先开展国际先进的TEEB评估,率先设立绿色经济发展基金。思茅松人工林碳汇项目是全国第一批、云南第一个非营利性森林经营增汇减排试点项目。思茅区被列为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云景林纸碳汇造林项目获得全省首笔林业碳汇质押贷款,碳资产融资实现突破。推行咖啡种植、生豆价格、政策性价格“三重保险”,开展“肉牛保险信贷”试点。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绿色检察”制度,提起全省首例生态公益诉讼。
(四)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普洱“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在老挝等国家开展橡胶、咖啡、茶叶等境外替代种植面积超200万亩,年替代种植返销进口额超30万吨。建成边民互市专业合作组织32个,互市贸易额实现突破。建成云南国际咖啡交易中心,是全省唯一在州市挂牌交易的特色专业市场。勐康口岸获批国际性常年开放公路客货运输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推进绿色能源“走出去”,19条电力通道辐射周边国家,累计外送电量7.6亿千瓦时。依托中老铁路,构建以宁洱火车站冷链物流园为核心的跨境物流集散中心。
二、绿色发展存在的短板
普洱绿色发展已取得一些成效,当务之急在于解决发展的质量问题,加快实现从绿起来、美起来到富起来转变。
(一)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与绿色发展绩效指数较高的浙江、福建、江苏等省份的地级市相比,普洱绿色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层次不高、主体不强,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与保护矛盾日益突出,面临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够、双向转化机制不优等问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不充分。
(二)政策堵点有待突破
国家发改委批准《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明确的17条政策、《云南省人民政府支持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若干政策》和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为普洱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用好、用活、用实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生态产品市场推广能力不足,价值实现机制有待健全。
(三)外联内引有待深化
普洱外贸进出口规模不仅低于德宏、红河等边境州市,也低于玉溪、曲靖等滇中州市,沿边开放优势还不够凸显。绿色经济示范效应不足,国家级重大平台载体吸引集聚国内外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的作用未有效发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不足,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很大程度上立足于电力外送,需要进一步做好电产结合文章。
(四)发展动能有待转换
普洱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仅为0.39%,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R&D经费投入强度为0.33%,全省排名第14位,科技投入水平不高,投入产出效率有待提升。人才短缺严重,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数仅占8.8%,低于全省2.8个百分点。文盲率高达5.96%,比全国高3.29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31个百分点。面临人才缺口大、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缺乏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产业人才。
三、推进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建议普洱把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由“试验”向“示范”转变,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力争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经济发展典范。
(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生态文明示范
加快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全力落实国土主体功能区战略,实行差异化管控,思茅区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率先开展碳达峰行动,探索实施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支持低碳发展基础较好的园区、社区、校园、旅游景区等,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碳中和示范区建设。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加强天然林、公益林、湿地等保护修复。落实省委“湖泊革命”要求,推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地方政府与国家公园建立共管共治、高效联动机制。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对象,整合交叉重叠保护地和归并优化相邻保护地。建立生态环境指标、公园城镇建设、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国家公园建设标准体系。创新生态立法机制,以法治促进国家公园保护和发展。
(二)打造绿色产业聚集区,强化绿色产业示范
推进绿色产业融合示范。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融合发展典型模式,支持思茅产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和数字经济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强产城融合示范,全力推进产业园区整合提升工程,拓展居住、商务、休闲等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产业服务、城市服务、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生产”产业区向“生产—生活—服务”综合功能区转换。
加强绿色主体示范创建。引导各类产业园区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绿色低碳标杆企业。加快培育普洱茶、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做强产业品牌,持续开拓珠三角、长三角、成渝、京津冀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大市场。推动云景林纸、湄公河旅游、澜沧古茶、大唐汉方制药等企业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与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绿色产业项目建设。发挥试验示范区优势,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吸引中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绿色产业转移,为普洱注入新的绿色业态。紧盯国内外头部企业,开展定企招商、定牌招商、定品招商等延伸产业链的精准招商,引进一批“平台型”产业运营商和“链主”企业,强化项目落地跟踪服务。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压新上项目碳排放、落后低效产能、高耗能行业能耗,为引进产业和落地项目腾出空间。
(三)搭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强化兴边富民示范
全力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与云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推进孟连边境经济合作区升格为国家级边合区。推进口岸城市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重要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形成口岸、国际大通道、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和边合区叠加的对外开放高地。
全力推动沿边经济发展示范。以绿色有机为主线,以“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目标,走有机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针对具有地域特色的茶叶、咖啡、肉牛、甘蔗、中药材和果蔬等产业,提升加工水平,做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作。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推动替代种植转型升级,实施一批替代发展示范项目。
抓好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扛牢责任、做实项目,加大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着力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村庄道路、乡村绿化、垃圾污水治理等问题。
(四)优化绿色创新发展机制,强化试点经验示范
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用好省内外科教资源,加快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升级。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推动要素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让企业成为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加大顶尖研发人员引进和培育力度,培养适应创新需求的多层次人才,促进支撑绿色发展的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争取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纳入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建设碳资源池,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探索将GEP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途径,推进GEP核算精细化,推动核算结果应用,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把“含绿量”点化为“含金量”。
推动实施绿美行动。探索符合普洱实际的城乡绿化美化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在全省具有示范效应的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
(本文完成于2022年11月18日)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