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莆京app9817-官网下载-App Store

关于打造滇中(昆曲玉)先进制造业 引领区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2-01-27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偏低,大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要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昆明、曲靖、玉溪3个州市(简称“昆曲玉”)是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地,建议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滇中(昆曲玉)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引领带动产业振兴,改善部分地区过早“去工业化”状况,持续壮大我省实体经济。

一、打造滇中(昆曲玉)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滇中(昆曲玉)先进制造业引领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大抓工业、大兴实体”的鲜活实践,对于推动我省制造业迈向高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第一,有利于引领制造业迈向高端,扎扎实实推进产业强省建设。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我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明确将先进制造业作为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首进行打造,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视。滇中城市群是全省发展先进制造业条件最好的地区,通过建设滇中(昆曲玉)先进制造业引领区,汇聚优势资源和力量,进一步补齐先进制造业基础能力短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好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有利于带动引领全省制造业的产业链价值链迈向高端,率先在我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上作出新贡献,扎实推动产业强省建设。

第二,有利于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明确,“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滇中城市群重大发展定位之一,“昆曲玉”三地在基础材料产品等传统制造业领域有一定优势,但技术短板约束了竞争力的提高,需要在基础较好的地区,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引领传统制造业迭代升级、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打造滇中(昆曲玉)先进制造业引领区有利于提高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区域竞争力,加快推动滇中城市群成为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三,有利于引领制造业构建新格局,为制造强国建设作出云南贡献。

随着RCEP协定即将生效,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国制造业出口市场格局,在区域内形成更加紧密的分工,促进大部分成员国制造业发展,也给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巨大红利。打造滇中(昆曲玉)先进制造业引领区有利于聚焦国内国际产业链深度协作,加速技术创新、学习、吸收和传播,完善先进制造业供应配套体系,促进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在区域内的循环畅通,促进国内制造产品辐射南亚东南亚大市场,推动我省成为畅通先进制造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为制造强国建设作贡献。

二、昆曲玉是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地

昆曲玉是滇中腹地、我省经济发展核心区,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8%,集聚了一大批制造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高水平创新平台,初步培育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高地,打造引领区基础好,条件优。

昆曲玉是我省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拥有昆船、云南航天、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5研究所750试验场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昆明云内动力、昆明电缆、云变股份、通变电气、中铁电建、北汽新能源、一汽通用红塔汽车、曲靖重型机械和正成工精密机械等一批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企业。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自动化物流装备、大型高档数控机床、铁路牵引变压器、红外及微光夜视系统等少数高端装备和电子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农林机械对南亚东南亚地区已形成比较优势。此外,在三维(3D)打印、无人机、机器人和微显示等新业态领域,培育形成若干产业创新基地。

昆曲玉是我省有色金属及新材料生产“基地”。拥有云锡集团、中铝云铜、贵研铂业、驰宏锌锗、云南锗业、昆明理工大学等一批从事材料研发生产的行业龙头企业、高校和以中宣液态金属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云锡锡产量全球第一,贵研铂业贵金属产量全球第五,贵研催化是国内最大的汽车催化剂企业,云南钛业是中国钛带卷研发生产的领跑者,云南锗业是国内最大的锗系列产品生产商供应商,中宣液态在多个领域研发的液态金属技术属国内外首创,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拥有“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贵金属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昆曲玉是我省生物医药研发生产“中心”。引进培育了云南白药、沃森生物、昆药集团、盘龙云海、国药集团、华大基因等一批龙头企业,现代中药、民族药、生物疫苗等领域全国领先。拥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中央驻滇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院所,建有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现代中药、民族药、生物疫苗等领域全国领先,在三七、天麻、红球藻虾青素和灯盏花等领域制定了一批国际和国家行业标准。

三、打造滇中(昆曲玉)先进制造业引领区的建议

聚力打赢制造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好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久战,增强滇中先进制造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引领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建议持续做好增链延链壮链工作,率先在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上做引领。

一是实施先进制造业“双十”行动,着力形成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打造10条以上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标志性产业链,围绕中药(民族药)、新型疫苗、数控机床、新能源电池、稀贵金属新材料、新型烟草及配套、绿色食品、数字经济、电子信息等领域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推动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组建部门协同、专家参与的产业链服务团,由产业链“链长”领衔,按照“一链一服务团”的方式,研究制定标志性产业链提升方案,常态化摸排所服务产业链的断链断供风险。提档升级10家以上以制造业为核心的链主企业,加快促进高端资源要素向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集聚,围绕链主企业打造专业园区,培育集聚制造业头雁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整体配套、融通发展,着力形成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

二是实施制造业百千万企业引培工程,打造先进制造业“新星”集群。按照集聚集群发展方向,集中要素做精做优高端新材料集群、高端绿色食品集群、生物医药集群、高端装备制造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等重点先进制造集群,力争重点行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标志性产业链,在绿色硅光伏、绿色铝精深加工、液态金属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制品(疫苗)、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电池等行业领域引培100家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企业、1000家以上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企业、10000家以上先进制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技术领先、行业引领的“新星”集群,形成先进制造业大联动、强协同空间体系。

三是强布局,重联动,构建畅通国内国际的先进制造业双循环枢纽。瞄准泛亚高铁经济圈,将先进制造业价值链上的本土企业、标准和品牌有机嵌入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布局“以我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区域产业链体系,重点沿中老铁路沿线、湄公河两岸重要城市合作发展农林产品深加工、食品加工、轻工等制造加工业,合作建设现代化通信技术服务网络,根据未来发展需求逐步拓展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联袂成渝经济圈、长三角和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吸引高端制造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特别是高端产业链布局滇中地区,参与我省标志性产业链和创新型集群建设,探索建立开放式的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供应链协调、产业链协作、创新链共享的联动发展模式,构建形成畅通国内国际先进制造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第二,建议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力点,率先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上做引领。

一是聚焦制造业卡脖子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实施制造业基础再造工程。主动对接、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提升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装备和核心零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技术和工艺“五基”能力,在贵金属材料、新型疫苗、清洁再能等领域推荐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需求大、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安排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集中资源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和技术。研究编制昆曲玉先进制造创新地图和先进制造业技术路线图。聚焦光电子微电子、新型能源电力等国家有需求、云南有基础的领域,以“揭榜挂帅”等方式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全省制造业发展“ 卡脖子”问题,补齐一批技术短板。

二是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液态金属、新型人用疫苗、铝材料应用、心脑血管领域小分子药物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瞄准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目标提升创新能力。围绕绿色食品制造、绿色能源利用、绿色生态环保、绿色生活消费等领域,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和平台化市场机制,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建设面向全省乃至南亚东南亚国家(地区)的先进制造创新创业中心,提供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检验检测、计量校准、知识产权、数据增值、智能改造、企业孵化等服务。

三是构建昆曲玉先进制造一体化协同创新共同体(联合体)。在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工作机制运行取得成效后,积极扩大覆盖至曲靖和玉溪,进一步加强先进制造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支持)、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招商引智等方面创新合作,重点培育集聚一批国内外高端先进制造业领域研发创新服务的企业、知名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共建一批共享制造、服务外包等开放式服务型技术平台,构建形成昆曲玉先进制造一体化协同创新共同体(联合体),实现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和联袂。

第三,建议打好碳达峰碳中和持久战,率先在推动绿色制造上做引领。

一是制定先进制造碳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制造业重点行业企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探索创建“近零碳排放”园区,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鼓励工厂、园区发展厂房光伏、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开展节能监察、能效对标和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升级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装备,推动制造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

二是着力打造绿色制造示范。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计划,研究制定消费品制造、原材料制造、装备零部件制造领域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指导目录,促进传统制造业质量效益和两化融合指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旧厂区改造和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加快研究制定退役光伏、风力发电装置等新兴产业固废综合利用政策措施,加强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探索建造覆盖制造业各个产业链和产业关键环节、具备绿色技术支持和维护绿色技术先进性的“母工厂”。支持优势企业和园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推行绿色制造模式,推动全省打造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第四,建议抢抓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契机,率先在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上做引领。

一是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平台和重点产业链数字化图谱,引导行业组织、企业研究制定工业数据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支持标志性产业链龙头企业携手上下游企业共建安全、可信、高质量的工业数据空间,加快公共数据开放进程,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利用。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广低成本、模块化的先进数字化解决方案。开展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应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加快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数字化转型。

二是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积极参与国家智能制造、 工业互联网等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我省智能制造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示范车间、示范工厂、示范企业及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变革。选择重点行业领域,组织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机构摸底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支持制造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应用普及工业机器人、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与智能工业软件,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

(本文完成于202112月9日)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关闭 】

XML 地图